警惕“校园贷”
理性消费不借贷,不负青春不负“债”
导读
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专为学生打造🏄🏻,秒到账……这些字眼都来自于一个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陷阱——“校园贷”🫧。面对害人不浅的“校园贷”💄,大学生们应擦亮眼睛,莫入圈套🕙。
1、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者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借贷时通常无抵押无担保🌷,但一些借贷公司存在高利借贷的情况🎹。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2、校园贷的特点
1. 在校园内部及周围张贴广告👧🏿,或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途径发布广告🙋🏻♀️🤴,打着手续简单,仅需用学生证🔥、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等虚假旗号诱骗在校大学生。
2. 放款门槛低🦠◀️、额度小📋,后期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担保费🧚🏼♂️、罚息6️⃣、违约金等手段🤷🏼♀️,利滚利,翻倍速度极快,让借款人不堪重负🎣。
3. 采用骚扰、恐吓🧖♂️、威胁甚至暴力等手段催收欠款🏃♂️➡️。
3、校园贷案例

案例一⌛️:学生小郑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块钱,这笔钱利滚利,小郑就偷偷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债☺️。他先后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借钱,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60多万元。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压力。重压下,他最终以自杀来逃避🤶🏽。
案例二:学生小李为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高消费品,通过借贷平台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三:学生小张是班里的班长,唆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他用贷款的钱参与网络赌球,最终因还款压力在青岛自杀身亡。
案例四:学生小钱是大二女生,通过裸贷借钱用来和男友花销。借来的本金不到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息合计达50多万元。因还不起钱,其裸持身份证照片被传到网上曝光,家人电话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人在报警同时,只得变卖唯一住房还款。
4、校园贷危害
1.不合理的高利息
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营销把戏,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2.连累身边同学家人
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身份证替别人办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3.一旦逾期🪢,“全方位”催款
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网贷平台除了通过常规途径追款,还会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4.易滋生借款恶习
有的学生爱攀比🕎,父母提供的费用不能满足其需求。为满足内心疯狂滋生的欲望,他们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甚至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易诱发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5🙋🏼♂️、抵制校园贷的提醒和建议

1.在校生要以学业为重,积累知识,切不可以铺张消费🔼、资金周转等为理由进行网贷,严重影响学业的同时也加重家庭负担☃️。
2.如果实在需要贷款,一定要和家长商量好再做决定👨🏽🦳,可选择生源地国家、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或到正规银行机构、信用社机构办理贷款,并且要仔细阅读贷款合同,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问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不参与、不宣传“校园贷”违规违法活动;不煽动🚌👩🏼🚒、不胁迫他人在“校园贷”中借款;不张贴、不转发“校园贷”违规违法信息;不冒用、不顶替他人身份进行校园贷款。
4.理性消费🦶🏻,拒绝攀比。一定要根据自己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防止因跟风或攀比而开销过多。
来源丨重科学工微信公众号